检察日报:风水申遗,又一次文化进逼?
最近不知怎么了,媒体老是报道韩国在瞄准我们的文化遗产,企图“据为己有”:统一汉 字说、汉字申遗说、孔子西施国籍说。现在又轮到了风水申遗,“韩国从2003年开始,就在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主导下联合数十个机关促进了风水地理说的世界遗 产登记工作,将会在明年内结束登记工作”。
同样弄不明白的是,这样言之凿凿的事情,往往后脚就有“辟谣”的消息传出,害得人们既一拳 打空,也浪费民族情感。除了“端午祭”申遗申成了,其他基本上全是假消息。这不,韩国《东亚日报》12月18日报道又说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文化财厅 确认后发现,风水申遗并不是事实。12月17日《环球时报》有一篇驻韩国特约记者写的文章,读罢稍有释怀。按照该记者的观点,“这些都是极少数韩国人的看法,而且是非政府的私见”,“但又的确有一些扩散的苗头”;而中国媒体的报道“确有出入”。
这一场似乎子虚乌有的文化之争,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警醒,至少说明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面,我们不如韩国。耳闻目睹,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 漠视的态度,重视的话也是基于利用的前提。“端午祭”申遗成功令我们耿耿于怀,我们在听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人马,重新划起龙舟,仅此而已。其实,他们的“端 午祭”与我们的“端午节”无论就纪念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内容都完全是两回事。当然,他们自己肯定也不怀疑,“端午祭”脱胎于“端午节”,但是他们由此衍 生出了自己的一套文化纪念系统。我们呢?前两年,苏州还在向屈原叫板,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他们那里因过不了昭关而愁白了头发的伍子胥。连纪念谁的意见都不 能统一,还谈什么形成合力使之振兴?
我有一个近似极端的判断:人家讲文化大抵是用来涵养民族素质的,我们讲文化大抵是用来创造GDP 的。因此,即使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改造,照样可以剃头一样把历史街区成片推倒,弄成一张白纸,画些非驴非马的图画。各地的文化之争也能够说明这一 点:湖北钟祥跟江苏南京争“莫愁湖”;当阳与荆门争“长坂坡”;秭归与江陵争“屈原故里”;四川叙永跟贵州争“夜郎国”……当然,争之本身也是我们的一项 文化传统。早在宋朝的时候,大家就争自己那里才是三国赤壁大战之所在,赵彦卫《云麓漫钞》说:“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谁都清楚,争得了,等于盘活了一笔 资产。洪升《长生殿》里有个开酒铺的王嬷嬷,在马嵬坡吊死杨贵妃的树下捡到一只贵妃的袜子,都可以挂在铺子里当做卖点,让生意火得一塌糊涂,别说具有一定 文化内涵的事项了。
这几年,每当土洋节日“遭遇”之时,“汤圆”败给“玫瑰”,基本上都是一种常态。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沦落到今天 这个地步?以前的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没有法定假期,仿佛人们太忙,无暇顾及。是这样吗?恐怕不是。无论什么节,我们都还摆脱不了一个“吃”字,小节小 吃,大节大吃。再过几天,年夜饭订了个爆满的消息就会循例见诸媒体。“吃”成为节日的唯一主题,而现在又生活好了,天天像过年,节日势必就索然无味。也就 是说,我们的传统节日缺少一点情趣。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即将实施,清明、端午和中秋都有了法定假日,传统节日能不能因之自然振兴,让我们拭 目以待。但是我们须知,法定假期只是形式上重视传统节日唯一个表现,尽管这个形式非常重要。
韩国人每一次文化进逼,我们的人就热爱自己的文化一下。乒坛不是动辄感谢有瓦尔德内尔这些“常青树”的鞭策吗?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就感谢韩国好了,是他们迫使我们审视并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至于这种重视是不是发自内心深处,就看我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