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风水大师龙德:风水理论新詮(三)

第四章 风水的內涵︱「理想环境」的架构

如前所述,风水理论实际是我国古代有关居住环境的构成,包括城市及其他各种建筑活动的规划和设计理论,其观念与基本模式普遍又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各地建筑方面的事物,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翻开我国古代方志及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我国各时代的古城,几乎可找到相当多有关风水方面的论述资料,而所观照风水理论的基本模式方面,呈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和普遍性。

一般说来,风水理论有形势宗与理气宗两大派別之分;形势宗较注重自然环境的审辨,包括生態与景观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以及山川形势及其构成要素的配合,不受无谓禁忌的影响,成为风水理论的主流。而理气宗,则注重天地人的种种感应,主要强调阴阳、八卦、五行诸说,推算个人的吉凶祸福生剋,只侷限在浙闽粤等地区流行,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凸显怯祸求福、趋吉避凶的世俗心理。

从另一角度看,传统中国人聚落的选址,民间风水师往往担负今天规划师的角色。以城址为例,风水师对於筑城基地的地势选择、城门、护城河的位置,城內重要建筑的位置和方向首先提出意见,提供地方官、仕绅们討论,然后进行一系列有关风水方面的改良与修补。在风水理论中,由於生活经验的累积,特別注重在选址时爭取环境具有良好的防御性,最好形成天然的屏障。其次,偏喜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环境,利用被山林所围合的平原、流动的河水、及丰富的山林资源,为民眾提供生產、生活与生態三者兼具的理想住居环境。

一、风水选址

对中国人而言,重要的建筑选址与墓地位置,都会找专门的风水先生踏勘。风水派虽然很多,所主张的內容也有许多不同。但风水总括起,有以下的原则:(一)座北朝南,面迎阳光。(二)背傍大山或丘陵,左右两侧有小丘陵。(三)靠近河流与水塘,但忌讳背水。

风水理论就选址方面而论,有下列四种基本模式:首先是城市,尤其是都邑,选址时要讲求其適中的地理位置,称为「择中观」。第二,选址时著重土地是否肥饶、广宽,这是古代城市或村镇聚落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例如,《管子.度地》有云:「圣人之处国者,必於不倾之地,而择其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及以其天林、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第三,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选择聚落基址,几乎一致为依山傍水之处。相传大禹治水策略中,有所谓「宅居九隩」的模式,「隩」释为「水隈室」,「隈」解为「水油」之意。意思是说,选址宜在水旁岸上有崖之处,此处高出岸平,离水近而便利取水,居高又无洪水之虞,第四,古代选址特別重视设险防卫,尤其古代城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军事的攻战与防卫的问题。先秦诸多经典对此皆有论述,例如《周易》说:「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事实上,这种设险防卫的观点,与展望︱庇护理论相似,根据景观专家的看法,该理论主张人类偏好能够提供观察者向外展望,但又不被外人所发现的场所。所谓展望(prospect)即一宽广深远的视野,有利於及早发现侵略的敌人於远处。所谓庇护(refuge)即是能提供良好的掩避物不被敌人所发现,以及能够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地方。

眾所週知,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乃中国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使捨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入,復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儼然……。」这种居住环境是一种由群山围合的要塞型,而且出入口小,主要著眼於利於防卫的形態。唐朝孟浩然著名的《过故人庄》一诗有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达了自然环境对村落的保护性及村落的对景景观。由前述的说明,凸显出中国人理想居住环境的环境特徵;前临流水,周围有山林树木围合的基本模式。

这种理想住居的基本模式,传统上称之为「风水福地」。

二、风水模式

风水福地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由群山、溪流所围绕而形成,唯有如此方能「藏风聚气」。在风水福地中,有一高大宏伟的山脉位於背侧称为祖山。其山势需变化起伏如气充满其中,也因此风水理论將山想像为矫捷善变的神龙。位於左侧的山称为青龙,右侧的称白虎。群山围绕中有一较为平坦之处,称之为明堂。明堂中心称为穴,是整个风水福地中气最充裕的地点。明堂前有一向明堂蜿蜒而行的溪流。溪流前有两座山,称案山与朝山,朝山在案山之外,离明堂较远,此即所谓「远朝近案」。位於溪流与风水福地进口两侧的山皆统称为「水口山」。(如图二)。

在风水福地中,较为低矮的案山、朝山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有助於及早发现来犯敌人的踪跡。尤其风水理论强调穴的高低、前后位置应隨周围山岳的尺度大小及距离远近,確保居住在风水福地的居民有良好的视野却又不会被外人所发现。而群山环抱则不仅防止了气的流失,也形成了一个天然庇护所,无惧於人为及自然气候上的侵害。高大的祖山阻挡了寒冷的北风,明堂之前环绕的溪流有如古代城堡前的护城河,阻碍了来犯敌人的快速向前推进。在河流进出口处的水口山,则形成了安全的隘门。总之,环抱的群山、河流、以及水口山构成了三重天然的屏障,使风水福地易守难攻。此外,当居住在风水福地的居民警觉到严重威胁迫在眉睫时,河流即可成为安全迅速逃离的捷径。
图二:风水格中各山名之空间位置图资料来源:蔡穗「风水的空间结构」,中国地理学会会刊,第21期,页93,民国82年。

不难想像,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空间是很有利於形成良好生態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例如靠山,尤其是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爭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与生活用水,以及鱼虾等水產。山林的缓坡可以避免洪水冲刷流失土石带来水患;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同时也有经济利得(如水果的生產)或提供部分燃料能源。总之,传统风水所架构出来的理想居住环境与基址,容易在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环,这样的安排之下,自然变成一块吉祥的福地。

从景观与空间的角度分析,规划专家韩可宗认为:一个风水福地的基本空间概念为「负阴抱阳」,表现在自然环境,则指位於山岳(阴)之,前溪流(阳)之后,山岳与溪流共同环绕而形成一完整、封闭的空间。在山岳与溪流环抱中的平地称为明堂,该处即为阴阳相合、平衡的地点,(如图三)为什么称此地为风水福地呢?正如前面所述,所谓风水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互动关係,欲达到此理想,必须寻求充裕平衡的「气」,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概念,指无固定形体的能量。中国人相信气是所有生命的起源,关係著祸福吉凶。气分阴阳两种,阳代表活泼,阴代表沈静。唯有当阴阳两气相融合且保持平衡,生命才能孕育且持续下去。

图三:风水福地的基本空间概念 资料来源:韩可宗,「景观风水理论基础」,地景企业公司,页18,民国84年。

这样的基本空间概念,落实在实质环境中,即容易发展出一种风水福地的基本空间模式(如图四)。
图四:风水福地的基本空间模式 资料来源:同图三,页19。

三、风水机能

前述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在其形式、发展或延续上,都有一个將大自然擬人化的倾向。如《雪心赋》云:「体赋於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於地者,有万山千水。」显然將人体比附於山川结构,由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以人体脉络詮释山川形势,有明显的人文色彩。

以风水福地的空间模式,有如中国传统的太师椅形象。祖山即如太椅的靠背,青龙、白虎山即为坐椅左右的扶手,而明堂即为太师椅中的坐垫。案山可想像为太师椅前的书桌。一张太师椅及一张书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人空间。而后有祖山,左右各有青龙、白虎山,前有案山所围绕形成的风水福地,也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空间结构。这种模式称为包被的空间模式,常见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合院或阴宅。事实上,在以人为居住的一系列不同尺度,都可以看到这种包被关係。换句话说,不同尺度的空间,实际上只是完整包被观念原型的呈现而已。这种观念由身体出发,而到居室,而到堂合院,而到建筑组群,而到城市聚落,而到区域空间,就在这一层层不同空间尺度上,都是人把身体的知觉向外延伸,这是中国人「空间认知」的基本原型(如图五)。

图五:空间原型的各个层次 资料来源:赖仕尧,风水:由论述构造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清代台湾区域与城市空间,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论文,页49,民国82年。

不过,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包被关係的空间模式,到底在居住上表现出那些优良的机能?韩可宗提出以下十一点来说明,颇有参考价值:

  • 群山环抱中的风水地点,形成一较为封闭与外隔离的空间,佔有地形上易守难攻的优势。符合中国人理想中与世隔绝且能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居住模式。
  • 四周山峦围绕,空间感界定明確。
  • 北方有高大的祖山层层护山,可以阻挡冬季时强大冷冽的东北季风。
  • 明堂即为发展住家、村落、寺庙、坟墓之腹地。
  • 明堂坡度適中,利於排水、建筑、各种活动及农耕。
  • 明堂內比重大之土壤,確保了兴建住宅稳固之地基,和种植作物时肥沃之土壤。
  • 明堂前蜿蜒之河流提供了日常及农耕所需之用水,也具有对外交通运输水利之便。
  • 河流提供了居民鱼捞及游憩的资源,也具有调节微气候的功能。
  • 四周茂密的植栽具有水土保持之功能,可防止土壤之冲蚀。平时可做为休憩之地,兴建住宅时也提供了所需的木材。
  • 面南之朝向,使得该地区冬暖夏凉,且具有充足的日照,適於居住及农作生长。
  • 坐落於山脚处,可免於强风、湿气的困扰。

由上述各点的机能描述可知,风水理论所彰显出来的智慧,就是透过先民们生存的经验为基础,寻求居住环境的合理性法则,以发挥趋吉避灾、安居乐业的机能与功效。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