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风水大师龙德:风水理论新詮(二)
第三章 风水的精髓︱「生气聚集」的理论
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把自然视为一种有机体(organism)而不是一件机器(machine),这种看法是可以接受的。西方的自然观大体分成两种类型:希腊时代是有机观,十六、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是机械观。现代生物学、新物理学兴起后,两者又有混合的趋势。就人与自然的关係而言,中国人各思想派別的共同观念,都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基本信念,这是中国人注重和谐的主要原因。不过,天地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都不同,何以能成为一体呢?这就要从中国人特有的「气」的观念来解释。
余英时指出,天地万物都是一「气」所化;在未分化之前同属一「气」,分化以后则形成各种「品类」,至於分化过程,则中国人一般总以阴、阳、五行来说明。那么「气」是什么?这是无法用现代观念来解说的一个名词,简单地说「气」是有生命的,但既非所谓「心」,更不是所谓「物」。「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哲学范畴,同时,气又是以精微物质为基础、贯通天地、万般造化、生生不灭的客观存在。
根据传统风水观念,所谓好风水即「藏风聚气」的所在,亦即生气棲息之所。进一步分析,风指空气的流动,水则指河川、溪流。「风」与「水」两者在自然环境中皆属动態因素,与静態的山势成一对比。藏风止水,对空气而言,其意义是不会暴露在劲风疾流之下,因而形成一种平和、温文的生存环境。对水而言,其意义是不倾流而泻,因而形成一婉转而滋养的生存环境,也就是「生气」聚集的所在。
眾所週知,风水理论中,「气」是其精髓。无论是阳宅或阴宅的选址或营建都城都很重视对气的疏导、缠护、会聚、回收,其目地都是为使有「升降变化」的「天地之气」会聚集在一处,营造一个理想吉利的环境空间,什么是「气」呢 ?以下擬以三种学术观点析论之:
一、生態学观点
郭璞《葬经》有:「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的说法。风水专家解释是说:阴阳之气循环无端的流行於天地间,上行於空中可化为风、云、雨等诸相之变化,而当下行乎地时因而成为「生气」,由此可知「生气」源於在地中运行的「地气」。而郭璞的生气主要在强调阴阳之气行乎地中相互调和时,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这种感於天地间有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存在的思想,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例如:《易经》有「生生之谓易」,《论语》也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都在说明天地间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自然演化万物。
如何发现这股生气呢?《青囊经》有云:
乾之真阳,坤之真阴,皆无形而为土之形,此土之下为黄泉,皆坤积阴之气,此土之上为清虚,皆乾天积阳之气,而土肤之际,平舖如掌,乃至阴至阳乾坤交媾之处,水火风雷山泽,凡天地之化机皆露於此。
这段话风水专家解释说:天地阴阳之气交媾於土肤之际(地表附近),故此即万物化生的契机所在,並与水火风雷山泽等现象亦都表现在地表附近为例,强调地气存在於地表附近。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即適合生物生存的地表,地表的大气圈內,受到大气(气候)长期的变化,会影响地形的演变、水文的发展、土壤的化育及植物的分佈等,而气候又是影响地理环境之最重要的因素,且在地表不同的高度与深度处,大气中的温度、空气及水分等也会相对变化。基本上,地表在阳光、空气及水份三者的条件共同限制下,地上的生物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可適性影响,只能在地表附近上下一定的范围內生存,而这个范围大体上上下有四至五公里之深度,相较於地球半径约六、三七○公里之厚,古人言土肤之际是有其道理的。也就是说,由实际自然现象及生態环境的观察,原来《葬书》所谓生气来自「地中」,至《青囊经》进一步指出「土肤之际」,即地表上下附近一定的范围內,才是生气存在且是孕育生命之所在(俗称此地为气旺的吉地)。
这种对「气」的解释,与当代生態学观念有相当契合之处,古代有《日火下降暘气上升图》,即表明气的生態学意义,参考图一。
图一: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二),地景企业公司,页6,民国84年。
二、心理学观点
风水在许多方面类似西方心理理论。心理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心理学史上,將之归在完形心理学中,其创始人是德国人Kart Lewin(1890-1947)。Lewin认为所谓心理场即「心理的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包括三部份:(一)准物理事实,心目中的自然环境;(二)准社会事实,心目中的社会环境;(三)准概念事实,思想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其中「准」非真正的实物,只是主观上的感受,学者认为风水中的许多概念係属於「准」的范围。其中又以风水中「气」的概念,最具心理场理论的特徵。
风水的主要內容一是气,二是形。「气」实则为心理场,「形」则指围绕「气」的环境,古人也將这两者看成不可分的两个部份:「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隱而难知,形显而易见」。「隱而难知」则是心理场的拓扑特徵:没有形状,没有大小,不可见,不可测;「显而易见」则是物理场的欧几理德几何特徵:既可见又可测。两者共属一个整体。从风水理论来说,龙虎砂山即前面所提的「形」,即环境空间,它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了「隱而难知」的「气」,团团护卫,不使风吹,环抱有情。这里的气即心理流(心理场),为「形」所缠护周密,可谓「滴水不漏」,虽说「气」、「形」相辅相成,但是像这样的全封闭的「气」、「形」关係在西方並不多见,这正是中国人心理场的特色。
风水中的「气」指心理空间,而「形」指环境空间。基本上,优美的环境空间是心理空间物化体现。风水是形与气两者的结合,即係將心理场与物理场(环境空间)置於一个大系统中。
三、物理学观点
气是动態的,从地理上论又是静態的。因此,用什么方法使气固定在地理环境之中。换句话说,风水所考虑的是如何在山水之间得气。一般来说,要得气就要寻找峦头。所谓峦头是指如山岳、河流、草木、气候和它们的相互关係,及所组成的环境型態。基本上,重重叠叠山的走向和环绕所形成的空间,与水的弯曲、高低、流向等,都构成气运动的形式。也就是说,中国人认为,左山水的环绕之间,能使气滋生聚留,由此形成了藏风聚气的理论。
专家认为「气」即超微粒子(也可说是「场」、是「波」),但具体到风水学中的「气」是什么?可能是微波,顾名思义,「微波」是波长极短(也就是频率很高)的电磁波,有类似光波特徵,由於光波在空间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微波也在空间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则传播受阻。光波与微波遇到镜子都会发生折射。其次,微波还有穿透「电离层」的透视特性。电离层是位於大气上层的稀薄空气,被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发生电离而形成的。它对无线电通讯的电磁波產生折射,但却挡不住微波,微波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第三,微波具有宽频带的特性,它是短波频带的一万倍,信息容量庞大。第四,微波具有抗低频干扰的能力,能將雨天的雷电雨暴和晴日的星晨电磁干扰拒之门外。
物理研究指出,有电则有电场,有磁则產生磁场,所以电、磁和场是一家。「场动生波」,所以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体的两面;而光是可见的电磁波,微波是见不到的光。
上述「山环水抱必有气」,即是在选择定址时的重要参考定理,也是风水学的学说精粹。因为「气」的特点是「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所以山环水抱可以保存、收拢宇宙之气。从科学角度来看,气即上述论及的微波,而微波近似光波,在空间沿直线传播,遇到物体或人体时,具有光波的反射、透射和绕射等现象。想吸收较多宇宙之气(微波),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微波天线,如一个铁锅状、喇叭状的天线,即要有一定的弧度及如环的形状。
换句话说,所谓「藏风聚气」,乃指在择定一个易於收集微波,也就是指选择一个天然的微波接收线︱山环水抱,以投身一个天然较强的气场,或者以土石建筑仿造一个山环。山环是接收宇宙之气︱微波的介质天线,而「水抱」也大量收集微波,因为研究发现,水是一种易於吸收微波能量的绝佳导体,这就是对「山环水抱」的科学理解。
以上所论述风水中「气」的三种学术观点,可以说仍然相当粗糙,可以再进一步深入,不过,风水中最为抽象且令一般人无法理解接受的概念,是气的积聚与平衡。气可能是一种过份简化的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在其背后实际上包含了十分广泛且复杂的知识与经验的累积。然而只不过是用「气」这一个字来代表所有知识罢了。如果依据应用风水中气的概念而找到真实地点,在经过现代科学系统化之研究之后,能显示其在景观选址上的效用与价值。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武断地认为风水中气的概念是一毫无科学的根据,至少我们可合理推论:在经过科学性的研究分析之后,隱藏在气此一概念之后的意义和重要性,能进一步被人们所理解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