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是江苏省教育厅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1952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学校设施(18张)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新的苏州大学有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南校区、独墅湖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3118余亩,建筑面积155.8万平方米;另有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截止2008年底,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近400万册,中外期刊28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服装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苏大目前在国际上设有苏州大学(老挝校区)(也称老挝苏州大学,这是国内首家大学在境外创办的高校 )、苏州大学孔子学院(美国)。
学校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百一十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 日奥、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陆军,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五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2744人,本科生22853人,成人学历教育9010人;教职工4166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163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校训校歌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该校训为蒋介石所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被废除。改为较口号化的校训,如“求实创新”之类数条,后因口号空洞,引起教员与学生日益不满,于2006年改回蒋中正所书之原校训)[6]
首位华人校长杨永清 所题校训校歌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院系介绍
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为以放射医学为鲜明办学特色的原苏州医学院,后者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57年迁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至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学院设有综合、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职能办公室和基础医学系、药学系、临床医学一系(医学影像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临床医学四系、儿科学系7个教学单位。有附属医院5个(其中2个为三级甲等医院),教学实习基地63个(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7年制)、医学影像学、法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和1个本科专业方向(临床医学(儿科学)) ,2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点,31个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共建);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免疫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血液病学、急诊医学、放射治疗学;校级重点学科2个:药理学、免疫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核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省135重点医学学科3个:血液病学、骨科学、小儿骨科学;省建设学科2个:心血管病学、神经外科学;省临床重点专科10个。
学院共有前后期教师865人(学校编制226人,其中后期118人),其中正教授46人,副教授16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9人,硕士学位者269人。在编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0人,硕士生导师148人。
学院设有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港合作苏州中药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儿科医学研究所、核医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器官移植中心、血液透析中心、肝病防治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心理卫生中心、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临床药物监测中心、创伤急救中心、高级专家会诊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
学院重视与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99年以来聘请国外和港澳台专家30人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短期兼课或作学术报告,举行学术报告126次。注意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业务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普活动等,社会反映好。与香港合作的中药研究所出成果育人才,取得可喜成绩。
文学院是苏州大学的龙头系科之一,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3个系科:中文系、对外汉语系、文秘系,1个海外教育中心,设有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生态批评研究中心等10多个校级、院级研究所(室)。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点(含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11个硕士点(含方向),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等5个本科专业与方向。
数学科学学院创建于1952年。现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数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整个数学学科被列为“211”重点建设和立项的学科。
社会学院是苏州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下设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档案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7个专业和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研究室、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档案数字化研究所7个院级科研机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有光学工程、光学和凝聚态物理3个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现代光学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薄膜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点。 学院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
学部目前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应用化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无机化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机合成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市和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分子设计与器件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学部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学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人数已超过两千余人。
学部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校特聘教授2人,在职教职员工180名,其中教授57名(博士生导师39名)、副教授69名、高级工程师(实验师)15名,师资队伍基本完成了硕、博士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较早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院拥有 “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信息处理新技术”为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学院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及高中起点本科、软件工程本科特色自考等继续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9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0人,全日制本科生923人。
东吴商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7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3个研究所和一个MBA中心。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CGA等10个本科专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国际贸易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授权点,同时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
王健法学院隶属于苏州大学,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倪征(日奥) 、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原名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随着学科发展和规模扩大,2002年7月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为潘君骅院士。目前,学院所在地位于绿树环抱的苏州大学北校区,12 层的工科新大楼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实验场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生规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苏南文教学院等)教育学系,1982年改称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1999年改现名。顾树森、张焕庭、刘百川、辛润棠、吴曾芥等知名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课程与教学系。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苏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均附设于本学院。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书法课程及其他校级公共课程的教学。
机电工程学院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53人,在岗教授18人、副高职23人,教授和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达75%,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人才1人,校青年骨干及优秀教师7人,学院还聘请中科院闻邦椿院士等4位知名学者和10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及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是由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要特色学科与专业组建而成的,是苏州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担负着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纺织及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所培养的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很多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管理、贸易、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根据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及学院学科的特色,现设有纺织工程系、轻化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并设有丝绸科学研究院、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院中心实验室。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学科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
学院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博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硕士点4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设计),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设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等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学生600余名,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生4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现有80余名教职工中,有教授20余名、副教授30余名。教育部在我院设置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凤凰传媒学院是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在整合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相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共同组建的直属公办学院。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的新闻传播系,2005年发展调整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组建凤凰传媒学院,现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学院现有“媒介文化”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自设二级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与方向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学院除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外,还与凤凰卫视集团、各类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创办了凤凰论坛,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开阔学生眼界。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我院。学院目前有8个本科教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门类较多的学院。全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137人,其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122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26人,副教授44 人,讲师 43人,助教 8人)。学院分社会科学系、政治(哲学)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系4个系科,设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本科专业,哲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和16个二级硕士点和公共管理(MPA)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学科支撑,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5个博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政治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和12个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学科支持。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雄厚学术力量的支撑(基地主任为本院教师兼任),全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规模1200多人,已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
外国语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230 名,其中教授 23 名,副教授 68 名,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 近40名;学院现设英、俄、日、法、朝、德、西等7个语种专业, 学院现设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连续评为“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大学外语部所属的“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目前,在读的全日制专业本科生 1,000 多名,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300多名。
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目前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学院设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设计艺术学硕士、美术学硕士、艺术硕士(MF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艺术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区、江苏省特色专业;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现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94人,教授22人,副教授 34人, 讲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7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目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约1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