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专题论坛
按:今年的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这次的活动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6月12日,国际易学联合会携手新浪网举办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水与易学论坛》,并特邀到国学界、易学界多位重量级嘉宾,畅谈易学文化的发展及影响,迎接文化遗产日的到来。
阎韬教授,是冯友兰先生的弟子,现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他是论坛的第一位发言人。
阎韬教授阐述了易学与国学的关系。他说:“易学跟国学有两句话,易学是六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之首,所谓六经指的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包含着我们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创造,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源头。而《易经》在这里面又是打头的,因为易是研究阴阳的,阴阳则贯穿在一切事物当中,六经是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合,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不管是哪一经里面的东西,都有一个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六经当中。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在六经,而《易经》里面贯穿着阴阳的思想,所以说《易经》又是六经之首。《易经》告诉了我们立天之道、三才之道等等,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有了。正因为有三才之道,所以它可以说是大道之源。天道就是阴阳,当然了,同时可以包括代数学和古代的天文学都可以包含在里面。”
“说起风水。《易经》里的地道就是可以跟风水搭边了,风水首先是从周朝的先王,比文王还要早,从相地开始,从看地的阴阳,地的土质,搞放牧还是搞农耕,再向下发展就是风水建筑。建筑要有风水,有阴阳才能有建筑的理念。人的道就是仁与义。仁就是亲和,仁要有界限,这样的话,一个社会才能存在,一个国家才能够太平。《易经》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原则,另外就像我们一般说的道德修养,《易经》告诉我们要崇德广业,崇德就是崇尚德行,广业就是把事业做得更好更大。在其他的方面,比方说在医学,中医可以说就是一个易学的应用。中医讲精气神,讲的是五脏六腑,都贯穿着阴阳和五行的学说,可以说医学跟易学是同源的,源在阴阳。这样有了阴阳就有了中国的易学,医学可以说是在易方面生理、病理方面很好的应用,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还有一个呢,我想到的就是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军事、兵法,兵法讲的是天、地、道、法几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制胜,如何打败敌人,这里面很好地运用了易的阴阳思想。比方说攻守,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怎么样在运用阴阳的观点,看形势,看军事斗争,如何从被动转为主动,这样一系列的研究,就是我们的兵法在世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很重要的,几千年传下来,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重要的一部兵书。拿破仑失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周易》,他说如果我当年看到这本书,就一定不会失败。而西点军校也是把《孙子兵法》当成必修课,所以非常重要。重要在哪儿呢?重要就是能够从变化的形势当中抓住阴阳、向背这样一些道理,在斗争中争取主动,争取胜利。” “我认为《周易》是大道之源,运用在各个方面,都能让我们获得成功,取得胜利,所以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所以《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著作。”
而来自东南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导师李仕澄教授则提出——易学文化需要教育培训。
他说:“我是研究工科的,研究着研究着,就对《易经》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说现代科学是西方文化孙子的孙子,那么易学就是中国文化祖宗的祖宗。没有《易经》的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易经》文化是夏商周时代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他们讲的是易学,而我讲的则是《易经》,《易经》和《周易》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讲国际易学,不是讲《易经》,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就搞混了。我在给学生开课的过程当中,感觉学生对易学反应非常强烈,因为易学里面很多东西是审美文化,他们都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学校里面开课,就是要把学生疑惑的问题解释清楚。易学的推广教育,还是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培育。”
国际易学联合会法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孙晶教授则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延展开来发表意见。他说:“国际易学联合会是2004年,经过中央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我们国家唯一一个国际性的易学组织,是由12个国家的易学团体加入国际易学联合会,现在有30多个团体。联合会的宗旨就是团结各个国家易学界同仁,共同为易学发展做贡献。同时,也是在各个国家易学研究的同仁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国际易学联合会,现在已经在易学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现代易学,易学的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进展。”
“《易经》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到今天,在现代社会中它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易学未来发展主流方向是什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讲话,特别是他在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讲话,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李克强总理有一个解说,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以前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还有石头可摸,现在进入深水区一脚踩下去,不知道深浅,没有石头怎么办?我们怎么走,怎么把我们中国的改革进行下去,怎么涉过深水区?我认为这个就需要《易经》来进行指导。”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建国的方针,对我们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性。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18个月以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在他的工作实践中,他充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以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充分地结合到他的工作实践中去。特别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合一?以前用俗话讲就是学以致用,学了不用等于不学,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获得知识必须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唯有知行合一,我们这个路才走得正,才走的端。”
“我们现在易学的发展,从两个角度看,一个角度就是对推动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弘扬易学担当什么责任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易学应该是担当一个主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种作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国文化的源泉都是来源于《易经》。包括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包括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从《易经》发源过来的,也可以这么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曾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什么,三教文化——儒释道文化,儒家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还有印度来的佛教文化,以及本土产生的道家文化,三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别是从唐代到宋代,三教文化正式登上我们中国的文化大舞台,完全形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主体。中国文化,从诸子百家开始到后来,我们都一直一直在讲一个知行合一。要把知识和实践要结合起来,特别是我们党提出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这一个口号,其实都是延续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非常优良的文化传统。另外,近来的外来文化,包括印度文化,我也研究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也是提倡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实践文化。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现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是要唱大戏的。特别是我们《易经》文化要担当主要的角色,这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什么呢?因为《易经》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遗产。传到今天来了,我们讲上下五千年,上五千年是《易经》文化,下五千年怎么办?是否还是要把中华传统走下去?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做《易经》,做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进行实践的这些人,要多思考,多想想,怎么来把传统古老的文化遗产,把哪些是活的,哪些是死的,把它区分开来,怎么把它运用到我们现代社会实践中,运用到我们社会文化建设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未来文化的主流。”
国际易学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战略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易玄也是本次论坛的主要嘉宾。他22岁就被聘为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25岁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兼职教授,后来转入北大,担任多个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去年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国学旨归》系列丛书,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他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讲学,主要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他的到来,让所有人士都感到眼前一亮,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由于论坛的主题跟易学与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等相关。记者一开始便问他对风水怎么看。周易玄说:“风水这个词语来自于《易经》。是六十四卦之一《涣》卦的名称。如果说涣卦的涣是名,那么风水二字就是它的字,字是解读名的。风是指圣人的思想能够行于天下,开化天下,如同春风拂地一样;水是指王者的德行像水一样润泽天下。所以风水这个词语,首先就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易经》里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就发现,人文的思想,是来自于天文的。而风水、环境建筑等也是为人文服务的。在老子那里,他把《易经》读明白了,发挥了这一句的内涵,于是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概念。人要选择好的环境,这也可以说是风水学的一个来源,就是‘人法地’。那么地法天是什么呢?就是说风水文化的来源也是依据于古天文学的。譬如古人讲‘不知天文,焉知地理?’所以说传统的风水文化,它不光讲究地理形胜,更多地,它还讲究天文气象等等。《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之说以及阴阳八卦等思想发展出了风水文化,而儒家所谓‘里仁为美’的说法其实也是风水文化的一种依据。风水更多的层面,还是追求人与自然、与环境、与万事万物的和谐。所以老子称作‘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可以说是宇宙的规律,也可以说就是大自然,大环境。自然一词也就包含了自然环境的含义在这里面。道都要法于自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道的自然环境就是生态环境。如果说生态环境搞好了,道就自然会出来了。一会儿我们可以好好谈谈儒释道文化中的生态理论。”
“中国文化是道统的文化。什么叫做道统呢?就是由道所统摄、统揽、统一。这就是道统。道是最高层面的东西。它站在最高层面俯瞰宇宙全貌。所以《易经》开篇在《乾卦》里就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个首就是道的本原,它高于一切,所以叫‘首出庶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只要道一出来,天下就太平了。既然是道统,所以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在传达着道的内涵。越是日用百事,越是生活当中,越有体现。比如文以载道、茶道、花道、香道、剑道等等。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参悟天地之道。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宗派,叫禅宗。我们经常讲的参禅悟道,这个参与悟,就来自于《易经》。而禅宗的法门,其实早就存在于《易经》的参天两地的心法之中。所以《易经》里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所以风水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也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前面讲过,中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传承着道。比如文字一定要传道,这叫文以载道,下围棋也要去参悟天地日月、阴阳变化、往来进退之道等等。风水里面的道在哪里呢?比如风水文化里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又讲‘前有照、后有靠’等这些话,其实我们去了解的时候,就发现很有内涵。青龙、白虎这些都是古天文学里的内容。你在研究风水的时候,无意中就是在传承古天文学的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很多很深邃很奥妙的东西,反而通过最为通俗的风水给传承下来了。‘前有照、后有靠’,我们如果从修为的角度来谈,就很好理解。照,就是立远志。用一个远大的理想来照耀自己前行,不致于迷失方向。照我的东西越好,我的发展前途就越好。所以它跟立志是相通的。靠,是说的靠山。我们要找靠山。靠山要浑厚有力,这样才能后继有力。那么靠山对于人而言,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力量。老子叫做‘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根深柢固’。人最靠谱的靠山,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从修身的角度,外化到风水,就衍生出了‘靠山’。所以风水文化,如果我们善于思考,也传承了修身的文化;再比如,家居风水中,在这里放置一幅字画,在那里又摆放一个物件。字画本身就是传承道的一个载体。一个人每天看到那些具有励志精神的字画,也在无形中加强自己的修养。比如故宫,它就很讲究风水。名称都全部来自《易经》,从端门进去到午门,到乾清宫进去,还有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到后面的坤宁宫等等。全部都是《易经》里的名词。这就是在布风水格局。为什么是用《易经》的词语呢?因为《易经》是群经之首,真正的天人之学,治国安邦的道理都在里面。学好了,可以做圣人,可以做帝王,可以平天下,可以定乾坤。你想想,皇帝每天都看到这些词语,就会暗示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这是风水文化当中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再如,中国文化是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为什么要讲孝?孝是老字头,是要追根述源,就是回归;下部分的子字,是指子子孙孙,寓意着未来。所以一个孝字,就把古老的与未来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生生不息。做人不要忘本,才能立足于未来,这就是孝的文化。而风水文化中,古代很重视给祖先选择葬地,就是对孝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表达,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充满了人性,充满了人情,充满了爱。中国文化,通过风水的表现形式,来融合人们的感情,甚至用风水,把生者与死者都链接起来。使得后人,对先人永远充满了缅怀,充满了敬畏、充满了感恩。”
“风水当中传承了天文学,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它又讲究法天象地,依山傍水等等,这又体现出风水的美学思想来。当然,风水更发展出了生态环境伦理的学说。把风水变身到了生态伦理,这就是《易经》的崇生论了。《易经》把生生作为人之‘大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虑天下,莫贵于生’。”
“风水文化,至少体现出天地生人、天人相通、效法天地、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齐的说法。”
“生态伦理学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的共同课题。《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从1970年到2008年间,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的状态。专家指出,如果以这种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发展,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生存需求,到2050年,人类需要2.9个地球。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挑战。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已居全球第一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生态赤字之中。所以风水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到历史的今天来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我们所熟知的国际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他就非常敬重风水,将风水的学问用来指导自己的建筑设计。这也是将风水与当下生活完美结合的很好的案例。
贝聿铭认为建筑师都相信建筑风水,但不是迷信的建筑风水,建筑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建筑风水。
贝聿铭在香港设计的中银大厦,被很多香港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建筑风水,他们说这座大厦像个三棱的刀。旁边的居民都装反光镜,说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旁边的汇丰银行也像架了个水泥的机关枪。因为有一个锋面对着港督府,港督府一开始时种柳树来挡煞,后来柳树死了一次,然后再种上柳树。
对于以上的传言,贝聿铭说:香港中银的设计源于要省钱省地,因为运用大量尖的棱角,令他省却了近30%的钢材。
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这一画面,最后就成了今天的中银大厦。
据《贝聿铭传》的描述,在技术图纸的设计过程中,银行方面曾给贝聿铭发来电报,对建筑正面展现的众多加了框的巨型“X”深表关注。因为在中国,“X”意味着遭殃,虽然银行的高层官员并不见得相信风水,但他们担心一旦大楼风水不好,就会影响储户和房客的积极性。
结果,贝聿铭把分隔楼层的横向桁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系列互相交叉的宝石。同时,他把塔楼比作雨后春笋,代表着茁壮成长的力量。
贝聿铭承认,在香港中银的建设过程中,他也吸收了建筑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比如一开始设计中银大厦的时候,曾经设想过有一股泉水,是从后门进去前门出来,后来有风水先生说水就是财,这样做就会破财。贝聿铭说,建筑风水先生说得很对,我用水,这个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这水是源,是财源,所以水到了下面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最后我也顺应照做。
贝聿铭认为他并不迷信,但他也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让步,就如中银大厦的封顶典礼,就挑选了一个被香港人认为是20世纪最吉利的日子1988年8月8日。”
周易玄教授的发言可谓纵横捭阖。他的特点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声如洪钟,使得全场都鸦雀无声。论坛结束后盛星翔先生很有感慨地说:“周易玄老师说话掷地有声,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全场的人都被吸引住了。”
所以周易玄教授的发言,也是本次论坛中,原本最长,却让人感到最短的发言。因为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所以感到最短。
南京艺术学院的盛晋教授是研究美学设计与环境设计的。他说:“易学思想在古代,一直贯穿于人居环境设计上,就拿风水来讲,是气候和地理的组合。古代的建筑师都是在实践到理论的研究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骨子里有易学的意识,从理论的层面上是有一些理解,但是从风水的角度,都会提出一些易学思考,现代社会的易学理论,现代社会生活当中的家居环境,要有风水的理念,传统的风水理念在现在的家居环境中运用是不一样的,主要是格局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社会需求不一样,如果说直接套用传统观念,就很难适应。易学的理念在设计,由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要进行一个突破。在现在家居里的空间,造型,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现。如果把风水的理念在设计过程当中解决,在装修过程当中注重的话,这样会融合自然。很多情况是家居搞完以后会请风水师过来进行点评,包括处理。这个手法和前面设计理念转化进去,运用到工程项目当中去。前者进行得比较自然,后者比较生硬。我们要避免设计当中产生一些缺陷。我们强调在设计阶段就要把易学理念加入进去,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在转换的,传统易学思想转换成风水设计语言。”
来自加拿大的《易经》学者喻群女士主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海外中国风水热”。她说:“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推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即以西方文化为主导、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这样造成了西方世界对非西方文化的排斥。要想在西方国家传播什么异国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目前也只有中国在海外设立了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主。即便只是语言类的教学,孔子学院也被西方人质疑是中国设在外国的洗脑机构。
那同时我们又发现另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是:中国的风水文化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西方成功人士公然说自己相信风水,如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说过:我到中国来的时候要租用房子,我就要请风水师帮我看看,我才敢租用。不光在中国,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要开微软公司分公司,租赁房子的时候都要请内水师看,风水师不看过,我是不敢用的。
不少国外政要、富翁和明星在买房时都要去咨询风水师。近年来风水学更是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建筑和设计业内大放异彩。各种风水咨询公司、咨询网站、报刊及电视上的风水专栏在西方都层出不穷。风水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创造着不可估量的商业财富。这些无不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喜爱。
西方民众对中国风水文化情有独钟,视为上宾,这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外风水将传统阴阳、五行演绎为诸多现代时尚元素,同时紧跟时代主题,充分体现了易经‘不易、变易、简易’的思想精髓
注重阴阳五行平衡,旺山旺向等都是传统风水调理手法。而国外的地形、地势、地貌、人们价值取向都与国内不同,且风水调理的目的、要求和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照搬传统的方法调理会行不通,也很难办到。国外风水师就因地制宜,借用了很多西方现代元素,如大量运用色彩学、光亮学、园林艺术、造型设计、环保、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来调理,简单易行,效果也很好,深受当地人欢迎。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风水学在国外正逐步融入生态环保、室内设计布局和身心健康的知识学科中而进入高等院校大门。使风水学这门古老学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知道易经‘不易、变易、简易’思想精髓是易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法宝。国外风水界紧跟时代,不断开阔拓展,就地取材,又灵活多变,正是‘不易、变易、简易’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兴盛的原因之一。
《易经》的英文翻译名为:《The Book of Change》,即一本谈论变化、改变的书。世界瞬息万变,谁能永远把握变化,谁就是常胜将军。
二、名正言顺,方以得其道
我们看一下国外牛津字典中对‘风水’的解释:
Feng Shui: a Chinese system for deciding the right position for a buildingand for placing objects inside a building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and happy。
英译如下:风水是中国为一建筑决定正确的建造地点,为室内建筑决定正确的物品摆放,以便让人感觉舒适和愉悦幸福的体系。
追求舒适、愉悦、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人类存在的高级要求,人之本性,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面对字典对风水的这一定性解释,风水当然大行其道,为人们所接受。
风水学满足了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变幻莫测的人类社会竞争中,避凶趋吉、事业顺利、延年益寿、家业兴旺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并且在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了良好的安慰和激励作用,因此备受欢迎。
三、风水中的‘阴阳统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点符合西方世界宇宙观
风水是中国祖先‘仰观天相、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了解自然,从而适应自然的经验总结,是超宇宙自然观。也是我们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了解和遵从的法则。
学过法语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法语单词都分阴性和阳性两种。LaFrance法国,就是一个阴性法语名词。所以万事万物皆有阴阳的观点很容易为西方人所接收。
西方文化中也自始至终存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其表达方式和具体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有所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实际上通过‘神人合一’的观念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在西方‘神’是宇宙(天)的同义词。
西方世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中国风水中强调的人需遵从自然法则,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得到极大认可。
四、风水界以其务实的姿态,显著的功效显现于西方,深得人心
《易经》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规律及一切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它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告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易经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这两方面可以独立而行。 风水作为易经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个特征。风水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仅以务实的方法论身影出现,以功效为突破口,逐步深入人心,渐行渐远,终将风水会与其方法论在西方同台演绎,大放异彩。
感谢国外风水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孜孜不倦,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让中华风水文化这一人类古老奇葩不断融入西方世界,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同时,也为中华风水今后走上更高的舞台,展现更深的内含奠定了基础。
文化没有国界,智慧属于全人类!风水智慧理应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
最后需要阐述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最终将形成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可能会形成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排挤、侵蚀,更甚至于潜移默化的文化殖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座谈会,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智慧宝库、精神家园和灵魂基石。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历史文明大国,在文化的传承发扬上更应不遗余力,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当然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职责。
最后衷心的祝愿中国传统文化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祝愿与会的各位嘉宾,各位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自上海来的心理学专家章苏杭女士谈的是《西方心理学和中国易学之间的关系》。她谈到:“ 有人说,懂风水的人也懂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说易学文化,我想还是从易学文化从头怎么来的,心理学跟它的关系到底是在哪里,易学前面几位老师也都说了,我不多说。在1900年之前的时候,新文化运动也好,或者是怎么样也好,在民间的趋势渐渐地断了,但是文化是不会断的,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反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去了,因为中国易学包括风水等,对西方的影响非常大。他们那个时期工业革命完了以后是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现在我们有一些雾霾的问题,那个西方也是非常严重的。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比较突出的。风水在西方是一门学科,包括德国有一所大学是设了专门的学科,尽管我们中国对风水研究或者学习推广的力度不是很大,但是西方发展得很好。也是1900年左右,有一个人,叫卫理贤的,把中国的《易经》和道德经翻译到德国去,对他们的心理学影响非常大。
现在我们一些德国的校长给我们上课很好笑,他说本身都是东方的文化,东方的理念和知识,这么多年以后,说再由西方回到中国,再回到东方。尽管我们之前这几年没有去发展风水,但是从国内以心理学界的形式再回来,所以很多人就说懂心理学的一定懂易学。还说以后最终会走向玄学,其实是相通的。心理学也是一个新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好,在1900年以后才有的,也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如果相互比较的话,东西方相互比较一下说,我们现在中国目前的状况,跟工业化后期的西方很像,我们也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非常快,有很多问题,所以说可能现在这个时候,易学说到底是一种哲学的整体观,倒不是说是什么样的一种学说流派。最归根结底要形而上,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还有人和自己的关系,如果能够把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就会和谐了。都一样,无论怎样,往上往形而上最终是人跟自然达到和谐,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别的学科都是一样的。
现在心理学有一支,受中国东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心理学也分很多流派,最早影响最深是文革,讲共识性,共识性潜意识就跟我们易学里面的感应是一样的,只是说它的说法不同而已,现在心理学跟易学契合度最高是戈斯塔心理学,那个时候已经是受中国易学影响比较深了,他们就把中国整体关系写了戈斯塔,翻译成中文完整的情况就是完形整体。如何把这东西完成,成一个形状,就是一个整体。细节上说到风水是房子跟土地的关系,整体和谐,整体怎么平衡,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透过心理学眼光来看易学,未必能成立,很多易学领域包含了心理学的东西,心理学只是后来我们贴的一个标签。但是没有贴这个标签之前,我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做。
中国没有把易学当作一门科学。可能东方的文化就是比较实用,应用,我们不会那么去大而全总结,我们只是很实实在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民族,我看天也好,看地也好,知道怎么样对我的庄稼地有用,其实是无时无刻都在用。1900年,西方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就可以做一个总结,我认为西方人擅长的是形而上,总结、分类贴上标签,标准化就可以让你觉得很能接受,能接受,因为他会告诉你123,告诉你因为所以,会把这个东西弄的非常细,中国一直在用但是没有人总结。我们都会知道说乌云来了就会下雨,但是从小到大没有问过说为什么有乌云会下雨。西方已经做的告诉你乌云为什么会下雨,区别就在这儿,中国人用了,西方人在总结,我们现在是把他们总结好的拿过来继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南京国学经典教育的董事长王雪鸿先生也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他主要是从市场与实践方面来谈。他说:“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体系。我们主要是做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的,国学一些高端的培训市场。我们在跟企业家交流过程当中,企业负责人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进行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引入了我们哲学的智慧,俗话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我们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的管理理念,可以帮助我们今天中国企业在思考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比方说互联网,像马云先生,他长期练习太极拳,在企业里,自己把办公室叫做光明顶,搞传统的哲学,无为的哲学,他公司事业部的运营,以前是一个阿里巴巴,现在分成十几个事业部,哲学思想完全根植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从道家、儒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借鉴了历史朝代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从养生实现三行合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也是我们高端培训市场的一个热点。我主要从这个角度阐述一下我们目前国学和商道之间的关系。基业常青是我们企业家一直追求的目标,跟我们《周易》的思想,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企业发展也是如此,也会经历几个过程,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也是这么一个自然规律。在各种规律里面要保证企业在各种时间节点,应该保持什么一种状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对市场外部环境和市场规律的发展,企业家要研究这个,天人合一的时间结合,自身找到一种发展规律。”
南京本地的建筑文化师王涛先生认为:“我介绍一下南京的火车站,这个建造就完全体现了南京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完全符合传统的建筑风水学的理念,南京的火车站座落在扬子江畔,又在紫金山脚下,前面有玄武湖,后面靠着小红山,这就是依山傍水。忙碌的人群从火车站出来可以看到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瞬间释放压力,这就是一个人和自然,和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一种标准。风水学是人类逐步总结完善的一个经验需求,像传统的建筑,人类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慢慢是通过总结实践引导形成一套经验的法则,前面几位老师提到的背有靠山。实际上是讲大陆板块,以前古代是依山而居,有山增加了居住人的稳定性,靠山通俗一点延伸出来的。人类现代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包括现代的建筑也不是孤立的,与建筑的环境还有自然环境要达成和谐,达成平衡,风水学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这种情况下达到稳定的生态环境。
我们做建筑前期设计交流,也要发挥自己的灵感,因为设计师自我表现和随意性比较强,但是作为文化而言包括景观的和谐,整体性的协调,从我们建筑文化实地考察,把它的建筑设计跟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景观达成和谐,才能构建出一个整体的建筑效果。风水还是具有合理性,因为是经过人类慢慢完善,经过经验积累形成的一套学术。按照我们来讲,人休息的时候,脑细胞是活跃的,有感知性的,完善那部分感知受光线影响,会造成失眠情绪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用科学角度来谈风水的小插曲吧。通过这样的节目,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把传统原创古代的风水,也通过原创的建筑把它科学合理的,尽量挖掘出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丁文剑先生是泰州市风水文化博物馆的总工程师,同时他也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弟子。他说:“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一下子就想到我的恩师罗哲文先生,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长城申遗、运河申遗和长江申遗都是他牵头的。他是两年前去世的。风水申遗的事情,他在世的时候我也跟他说过,当时建泰州风水文化博物馆,我们是省文化厅审批的,风水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文化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当时拿到了省文化厅的批准,我们也很开心。得到了罗老的题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主投资方是我们政府,从起步来说,得到了圈内老师的重视我也很开心,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这个事推进是风水走向正面的关键一步。意义不是在馆的内容本身,而是这个事本身,大家更重视这个事。
泰州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可能是全国第一家经过省一级文化厅批准的,我相信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和第三步,0跟1的差别就大,可能1打开之后很快就会有第二家,第一步是很难的,我们也是前后三年从筹备得到领导的支持,从设计然后到室内装修设计,还是蛮艰难。
为什么选择在泰州,这跟泰州名字有关,泰州这个字来源于《易经》,当时有一篇文章讲泰州为什么叫泰州,当时一个智者是易学大师,他讲从泰卦做一些解读,这个地方很吉祥,没有什么灾难。各种原因说这个城市出了很多寺庙,出和尚,寺庙比较多的地方也是风水好的地方,水比较多。泰州还有一个解读是山和水,人在山水之间就是泰。江河海交替的地方也是风水比较好。从古到今没有灾难,出土的文物都是栩栩如生。这都是传统意义上讲好风水的地方,这个地方建这么一个馆,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风水博物馆的前言这段话,特别有意义,当时我是到王琦教授家里,他拿了一本书给我,是李四光的《穿越地平线》,其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到风水,李四光是科学家,这点大家是毋庸置疑的,他对地质地理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原话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说‘中国古人,包括人去世都会请人看一下房子。我们向来做一间房,先要看一下门的朝向利不利,近年来我们讲科学,知道这种独特举动有碍文化的进步,想设法摆脱。若再进一步,恐怕我们要把风跟水拿出来研究,风和水对人确确实实有重大关系,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作跟以前所说的风水可能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这是李四光在1927年,在一个大学演讲的内容,这个话现在看来特别有意义,我们现在讲与时俱进,要用一个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它。把风水客观地看待,我本身是学的建筑,我研究生硕士论文是现代建造与古代风水比较研究,当时也是河海大学第一篇关于研究风水的硕士论文。我觉得风水科学层面毋庸置疑,一定有科学层面,刚才讲坐北朝南,这绝对是不用细说。迷信成分也绝对有,比如我们大年三十放个鞭炮,你说有科学吗?可能就是中国人民的习惯,这种层面,可能对中国的潜意识里面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就是我们的未知层面,我跟罗老最后一次交谈是关于未知层面的东西。我一直没说过这个事。最后一次聊天,我们三个人,罗老说小丁你研究风水的,按照风水的做法,是否动物比人更聪明,我是这么回答的:小时候看地震,蛇出洞,鸟上树,是不是那些动物比我们更聪明;远古时代人可能是有这样的能力,预估一些自然灾难发展的能力,如果说人现在还跟动物一样,他知道海啸发生,他有怪异反应,是不是特异功能。当时他是点了点头,蛮认可。有很多的事情,我们现代科学还不能解释,我们了解的世界仅仅是冰山一角,所以我们有一种敬畏感,作为中国古人流传这么多年的东西也不一定,不要明确地讲,一定是迷信,我们带着一种敬畏之心先把它放在那儿,如果大家喜欢没有什么危害就先放在那儿,可以做一些解读,我们也不要迷信科学,科学也是另外一种迷信,慢慢随着大家知识丰富,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一些解读。
如果真的是风水大师,需要的知识面相当广,我自己学的这个东西。我自己是从建筑层面研究风水的,我觉得仅仅是一个角度而已,后期我也尝试去考《易经》的博士,由于英文没过关没考上,我为什么想学哲学系呢?我觉得研究风水,比如说表象,你突然发现真正核心还是在形而上,在哲学层面。我们要思考从哲学层面做一些思考,反过来可能再去做一个层面的东西。当你喜欢这个行当的时候,喜欢风水的时候,突然觉得更要敬畏它,很多东西真的是博大精深,需要有一个深的体验。”
建设部文化中心研究员徐韶杉先生说:“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一个活动,今天是12号,再过两天就是中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我记得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时候,我们搞过一个活动,现在已经是第九个了,物是人非。今天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南京弘扬中华国学,把易学文化从南京推向中国,推向世界十周年的日子。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对我来说也非常感慨。第一个时间长;第二,一直支持我们,并且一直在学术层面,很努力的一个非常让我们尊敬的一位老人——南京大学天文系原系主任卢央老师已离开了我们。对我们来说是无限的遗憾。老人家一辈子勤勤恳恳做学问,特别是他所做的《周易与中国古代天文》这样的一个课题,引起了当代文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也引起国际的关注。易学文化里面有很多古代天文学知识,这部分知识离我们今天时间比较遥远,也是它的核心来源,正因如此易学风水其实它是很正统的,并非社会上所说是旁门左道。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正面教育,正面宣传。再加上社会上的确有一些大师,把这文化带到沟里面去了,有一些负面的,这也是一个感慨的原因。文化是好东西,但是我们没有好好的珍惜,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我们今天坐在这个演播厅里非常高兴,能够跟新浪,能够跟大公,跟新华房产,以后还有很多家媒体,都能够共同来做一个国学文化频道,我们从正面的角度去引导民众,告诉民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们中国的文化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既艰巨而且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文化,不光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热,在全世界更热,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一种热度,不是说我们打击它它就消灭,是消灭不了的,文革在特定的年代,风水文化依然有它的一个市场。今天我们说更需要是认清这个文化背后是什么,主旋律是什么,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要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基本。你有了这个民族文化以后,我们再看中国所有的书籍、文献才能够看的更明白一点,否则人家要朋友聊天,说中国文化是什么,说中国文化非常美,让你看完了以后,你一头雾水,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文化本源的东西你搞不清楚,只看表面的时候就容易跑偏。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沉下心来,研究每个符号的来源,这种系统的架构,对应用不能完全否定,应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之所以应用对了,这里包含什么科学道理。比如我们经常说后面有一个靠,要头对着墙,后来一想原来是一阴一阳,是阴阳顺序规律的认知。我们中医有一个通则不痛的说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被一些民间个别极端的表述,说神鬼之类的东西把人都给搞乱了。把这个词语抛开以后,水的下面都是金子,我们把金子拿出来,这才是真正实现中国梦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不能够只挂在嘴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华儿女,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任重道远。”
来自台湾的利物浦大学黄科迪博士说:“我们也是出于几个目的,对风水在这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一、以科学知识,验证传统风水概念的有效性;二、作为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建屋参考;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国际性文化输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进行总结并提出疑问:形煞是否真的具有能量?能不能用西洋的的物理学方法来加以验证?若是能系统性研究,无疑将有益于我们重新认识环境影响,同时,可以作为都市建设、小区规划、装潢设计的有效参考。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阶段性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物体造成的影响和其形状、大小、颜色、远近都有关系。研究的方向有风水与健康的关系、风水布局与夫妻感情问题的相关性等等。还有传统的八字合婚,对此我们进行了采样研究,选取结婚在30年以上的家庭,包括婚姻状态稳定的和坎坷过的,看他们的夫妻命例。用统计学的方式来验证符合八字合婚规律的比例。风水应该是和我们生活很多方面都有相关的,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易学,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来自民间的易学应用专家戴贵成先生说:“《易经》也好,风水也好,主体就是人和自然如何要和谐,人和自然和谐了,一切都和谐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我们需要的就是人类要和谐。那么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了水,有了空气。没有水没有空气的星球不会有生命。我们地球上有了水,有了空气,实际这两点还不够,我们地球在我们的上空还有一个磁力稳定层,保护地球上的空气,确保不被宇宙上的视线干扰,这个磁场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磁力层受到破坏的时候人类的家园就会受到破坏。磁场的稳定与否,我们智慧祖先和先贤已经掌握了太阳系所有的运行规律,也掌握了地球的规律,包括生命高低起伏的规律。于是它有了三元九运之说,说的是每一个阶段太阳运行的位置不一样,地球位置不一样,地球磁场稳定也不一样,于是有了风水术。有人说断层,有人说没有传承,有人说很烂,风水术一代一代都是有规律传承下来。什么叫传统文化?一代一代都是按照一个统一方法传下来的文化这叫传承文化,你没得到就断层了。任何一个事物都有高低起伏的规律,风水文化也是一样,兴起的时候,也有跌落的时候,任何事物都必须服从这个规律,所以风水文化到现在已经开始渐渐开花,为社会所接受。”
另外,易学实践专家盛星翔先生谈及风水时表明,风水文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盛星翔指出,风水学是祖辈们积累起来的经验,包含了天文、地理、环境、心理还有中医。《黄帝内经》上也有文章,周易和中医讲的都是阴阳五行,易和医是同源、同根,是毋庸置疑的。而风水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能在居家环境。“我们常常讲美国的宪法两三百年没有变过,觉得很公平,很公正。而我们的八卦图,几千年都没有变过,以后几千年也不会再变。周易有六个字来表现,一个是不易,第二个叫变易,最后是简易,古人讲究是天人合一,古人是思维是朴素的,所以说只要是符合天地人的就是最好的办法,古人会找最简单的办法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盛星翔如是说。
律师刘金斌先生也是易学爱好者,他说:“说到风水本质的东西,引用了英国科学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如果说是在不良的地点盖房,无异于为自己营造一所牢狱。对建筑基础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要考虑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新风、水源和土壤,以及海风、季风和河流。甚至应该考虑到语言当中的故事。培根这段话虽然是说了中国风水本质的方面,但是他远远不能涵盖中国风水很深刻的方面,中国风水是发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我对风水学的框架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探讨。第一个,作为风水学有统一的宇宙理论。古人讲的宇宙主要是讲的天地人三才,受一个统一宇宙力量的支配,同时,也服从于统一宇宙的法则,西汉一个学者叫扬雄,说了三异同科,主要是讲的地理法则。古人不但对统一宇宙理论,叫三异同科统一宇宙理论。同时对宇宙演化也进行了一个比较具体的阐述。讲的五太,在太极之前有四太,太异就是一个无的阶段,有了气叫太松,太松是什么呢?慢慢就有了形状,形状就是太始了,后来慢慢有了质地,就和阐述认为太初产生气是清,太始强调气是足的,说明在太极没有化为阴阳之前就有了清浊之分,阴阳应该是在太极生两翼以后有了阴阳二气,阴阳之前是有上下运动的。有了宇宙演化的概念,慢慢到了太极阶段,后来到了阴阳分离的时候就有了天地人,上升就上了天,下降的就成了地,综合的就是人和万物,这是第一个统一的宇宙。”
“第二个方面理论,我们大家所有风水学家都讲一个气的概念,这个气就是宇宙的本源大气,在太极阴阳分离之前有清浊二气,分离以后慢慢演变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就是以后所有的变化,都认为是有阴阳二气聚合,化成了万物。”
“第三方面,大地的形式理论。因为风水学主要是讲地理学,大力的形式,往往是在这一块是引用了南宋的蔡云进写的《发威论》,地之道柔与刚,具体当中体现出来的,比较干燥的地方叫刚,比较平坦的地方叫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了。水,流动的水,流动的比较强烈的水,水刚,流动的比较缓的叫柔,强的当中也有缓,强烈当中也有缓弱。这个讲都不是理论上,现实当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而且都可以感受出来的,就讲山和水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山体是静态的,水是流动的。在设计的风水应用当中,山,如果山一动就成柔了,山是不好动的,山的动是通过什么体现呢?山的动是通过踊跃,看上去是山清水秀,通过树木的高低起伏,山一动的话就成柔。水本来是动的,一成林,就产生气,动的东西你让它静,静的东西你让它动,这是阴阳的体现。山本是不动比较硬,但是一旦有了秀气以后就有灵气了。石本身是比较硬的,山石没有刚猛之气肯定是没有生气的,在这个当中,在大家形式描述这一块,古人描绘还是比较好的。就是他讲的这几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辩证方位,风水当中很重要的辩证方位。这个比较专业,因为搞风水就是当中的分经,这个是比较专业的东西。”
“第五个方面,就讲风水和星占的关系。中国过去呈现出来的风水当中,他们发现,有人作为系统的,或者稍微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你看不出他们两者之间主要的风险关系。”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风水和美学的关系,刚才前面几位老师讲风水好的地方,一定是个非常美的,如我的房屋,我的建筑和我以外的山水形式自然,得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组合。他能够通过山水的形式,外面比较好的方式,反过来山水形式,通过他,通过建筑显示雄伟和壮观,两者这样的相互关系一定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关系。”
“这六个方面,第一个是风水的宇宙理论;第二个是气的理论;第三个是大地的形式理论;第四个就是辩证方位的理论;第五个是风水和星占;第六是风水和美学的关系。我们在座所有从事这一块的人都要做认真的研究,风水是有一个学科的概念,这样我们就更有底气了。我本身是学法律的,我们国家如果说宪法是法律最高法,是一个根本大法,任何一门宪法为体的话,其他法律为用,体和用,用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多。任何一部法律,用的法律,不能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我想到一个什么呢?任何一派的风水不能涵盖所有的方方面面,尤其像我们今天,像我们中国的经济,不能用任何一种西方的理论,也不能用任何一个模式来描绘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处的状态,或者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状态。我们也不能用任何一门简单的风水,任何一门流派来涵盖我们今天,像我们今天这个城市,可以说是各种要素非常综合的一个集中,不能用单纯的操作方式来涵盖,也不可能涵盖得了。必须要在了解风水要义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把风水的基本理论和我们具体风水实践相结合,强调如何做风水,为谁做风水,从一般到个体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志哲教授因为年事已高,委派助手宋健华先生来参加论坛。宋先生则从“风水是中华瑰宝”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表述。
最后发言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张栋杰。他认为易学风水文化中蕴藏着科学与超科学体系。他说:“首先我说一下,风水蕴藏的科学体系主要是几个,物质性以及作用使风水具有科学性的基础,比如说我们研究的是山川河流,以及下面覆盖的植被、土壤,这些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项目作用山脉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方向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时间,时空性,主要的四大要素,都是可以进行测量和鉴定的。科学是具有科学的基础,我们天天买房子,买房子大家看到有水就觉得是好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按照风水的方向性,是有好有坏的,我们现在人的讲话是说是有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或者是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所以说风水是具有方向性的,作用是具有科学的一个基础。
其次风水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已经消亡的三大文明是相互区别的。中国风水历代都在应用,特别是历代的皇朝都在用,一个是为了财富集中,第二个是政权稳定,西安到洛阳再到南京,再到北京都是这样的,用风水的格局,包括古代的园林。另外一点,大家都认为西方没有风水,实际上大家可以看一下,西方跟中国风水很相似的叫做地理决定,是环境,实际上中国的山川河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山川,这样会决定经济和政府,包括在西方研究的东西很多,这个跟我们这个地方很像,我认为是西方的风水学。
我希望今天这个活动能够持续的延续下去,往科学方面,包括文化方面作为两个分支,把它做的深入一点,对中国文化做一个传承持续和创新。”